民政部在深圳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接收捐赠的总额约817亿元,是我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红十字会系统的募捐额也连续两年下降。(9月21日 京华时报)
慈善事业最根本的元素是社会公众的善意良知,做好慈善事业的根本也就在于如何培育、保护和开发公众善良,营造一个可持续的、良好的、互助的慈善环境。对于全国捐赠总额的下降,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重大自然灾害的减少等。而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则更偏重于认为是由于“郭美美”事件的持续影响,导致了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增加,以及捐赠主体本身权利意识的增强所致。
过度消费的本质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郭美美事件,是公众善良在被个别慈善机构组织者和领导层过度消费,导致慈善资源的不可持续。公众质疑的背后,是慈善黑幕里的毒性逐渐扩散并伤害到了全社会良知,这一毒性的广泛传播和持续发作,必然导致捐款增额的下降。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下降还带有连续的趋势,这一点,关于2011年和2012年的连续下降就可见一般。今年“4.20”芦山地震之后,或许捐赠额会比2012年高一些,但这很难被界定为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的回归,更多的则恐怕是对灾区群众的善意表达。
红十字会受捐下降和慈善总会受捐增加,对比鲜明、耐人寻味。红十字会对于公众善良的消费最为严重,郭美美事件是这一消费的典型,后果必然导致公众对其不信任。然而捐赠部分转移到慈善总会系统则充分说明,公众的善意并没有消费殆尽,但已经变得非常理性和谨慎了。这一现象既要求此前戏谑公众的某些慈善组织要更正确、积极地回应公众的质疑,更主动改进管理方式,净化管理团队和管理环境,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管理慈善捐赠款物,也要求各类慈善机构要更亲近大众,将群众的善良作为慈善事业的根本资源予以保护开发。
毒性发作的影响会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之后逐渐减弱,但这类措施的应急性非常明显,而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因为预防永远比治疗要有意义,并且简单得多。建立良性的互助慈善机制,一方面需要官方在宣传、信息、调配方面做常态化处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民间慈善组织在实践中摸索多元化募捐方式,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引入公众、媒体舆论等监督机制。同时,对公众而言,则是培育起良好的人性互助潜质,在理性权利意识里投身到社会慈善事业中来。这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当然,捐款下降从某种程度讲是有益的。比如有利于敦促各类慈善组织改进管理方式,又或者是捐赠款项的使用流向逐步透明可查,也可能是有助于捐赠人权利意识的增加,形成谨慎捐款的附带理性等等。然而,其有益性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慈善事业本质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在慈善中要看到人性互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