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虽然不再担任村干部,但要当好一个新型农民,带头发展好自家的30亩有机红
枣产业,预计产红
枣1.5万公斤,收入可达15万元。”临县克虎镇薛家垛村当了30年村干部的王引斌信心十足地说。进入4月份以来,临县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提振坚定加快发展红
枣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县、乡、村三级联动,攻坚克难,将加快发展红
枣产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大抓特抓,出台扶持政策,落实保障措施,加大管理力度,真正把红
枣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通过多年的发展,临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红
枣生产基地县,红
枣也成为农民的“摇钱树”。然而,近年来该县红
枣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红
枣虫害、霉烂情况严重,极大地挫伤了
枣区农民管理
枣园的积极性,
枣园荒芜现象随处可见,甚至出现了刨
枣树改种农作物的不良现象。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4月16日,县长李双会主持在黄河岸边红
枣主产区曲峪镇召开了由县涉及红
枣产业相关部门、
枣区13个乡镇的负责人和40多个红
枣发展重点村的村委主干以及红
枣管理技术人员参加的全县红
枣管理暨科技推广下乡培训现场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新目标,出台扶持政策,与会人员还赴开阳村进行现场培训。特别是出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临县2015年红
枣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今年该县红
枣发展的工作重点,一是建设2500亩有机红
枣生产、试验示范基地,二是建设7500亩标准化管理示范区,三是支持城北红
枣加工基地四户企业投产达效,四是推进满江红、奥华两户企业上档升级和培育母亲河、天润、万里红、凯丰等四户龙头企业。具体实施办法,采用公司 +合 作社 +农 户、村集体组织经营、专业大户经营、合作社组织经营、公司+基地五种模式。出台的扶持政策是有机、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基地,费用按全市“8+2”农业产业振兴计划标准补助,主要用于太阳能诱虫灯、肥料、农药、器械等生产资料的购置。增加投入,采取财政奖补、项目支持、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企业筹资等多种形式落实红
枣产业发展资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发展红
枣加工营销企业,积极开拓市场营销渠道,打造临县红
枣品牌,宣传临县红
枣。在红
枣管理技术措施上,县、乡、村都成立10人左右的红
枣专业技术服务队,统一病虫害防治时间、方法,以及药品、肥料、器械运用。为确保取得实效,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红
枣产业发展领导组,各涉红
枣种植乡镇要按照“一项产业、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明确专人管理负责,精心组织,抓好任务分解、方案制定、技术培训、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各项工作,确保红
枣产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该县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新情况,了解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保证红
枣丰产丰收,确保红
枣产业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