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乐陵小枣 |
|
【大 中 小】 来源:中国红枣网 发布日期:2010-10-25 浏览人数:7014 我来说两句>> |
|
|
乐陵小枣的栽培,始于春秋,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其中有“八月剥枣”的诗句。《战国策》亦载纵横家苏秦游说六国时言“绕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北魏时期,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又记“青州有乐氏枣,肌丰核细,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明、清两代是乐陵小枣发展盛期。明初,国家开始制订发展林果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曾颁发榜文:“......发展枣、柿,丰年可以卖钱,歉年可当粮,由官吏督办,违背者治罪”。由于历代帝王、官吏重视,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栽培,乐陵小枣得到长足发展,至清代,乐陵已被称为“斗地打石粮,一年顶三秋”的风水宝地。清代诗人吴泰庞在《同登乐陵城晚眺》中写下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的佳句。民国初年,小枣生产继续得到发展。1993年陈潞著《枣与枣子加工》一书载:“乐陵,枣树面积39554亩,结果树152600株,产干枣356000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践踏乐陵大地,大片枣林被毁,产量急剧下降,到1943年,干枣产量仅5万担,比“事变”前的1933年减少30多万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小枣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办外的科技工作者也经常光顾乐陵进行科研、指导。1965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来乐陵视察,对小枣生产作了重要指示,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又专门为乐陵题写了“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词。199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红枣工程,建设百万亩枣林,建成全国最大的小枣商品生产基地”的富民的战略。新发展枣树2000万株,改良劣质枣树580万株,嫁接冬枣128万株,无核小枣200万株,枣树总株数已发展到2500万株,其中结果枣树600万株,年产干枣7.8万吨。全市百万亩宜枣地全部实现了枣粮间作化,主产地之一的朱集镇已辟为全市的最大的“百枣园旅游区”。百万亩枣林,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全国唯一的千年人工结果森林。已开发的30万亩枣林游览区,郁郁葱葱,100余个村庄点缀期间,乡间小路在枣林中蜿蜒崎岖,别有一番情趣。
1995年3月,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乐陵市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2000年3月,乐陵以其栽培的金丝小枣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品质好、声誉高等特点,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金丝小枣之乡”。
乐陵从2004年开始在山东省星火科技服务基地建设办公室指导下建设富硒金丝小枣生产基地。2004年小枣(鲜)中硒含量0.043mg/kg;2006年该市朱集富硒金丝小枣(鲜)基地随机抽样检验硒元素含量达到:0.044mg/kg,比当地普通小枣增加了8倍,并且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国庆节后干枣上市。
乐陵市于1997年投资1.5亿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枣交易专业市场,年交易量达30万吨,销售网络覆盖广东、上海、江苏、海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使乐陵市这一红枣主产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红枣集散地。并且,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加强对乐陵金丝小枣的宣传、推销。 |
|
|
下一篇:义乌“三大宝”之一:南枣 上一篇:张掖特产——小河红枣 |
|
[ 关闭窗口 ] |
郑重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中国红枣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枣网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枣网 ”。
②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同本站联系。 联系电话:0312-303001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