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English  
 

 
资讯 枣业资讯 热点点击 图片新闻 | 商务 供求信息 产品展厅 | 枣价日报 红枣保健 专家答疑 本站公告
技术 虫害防治 种植栽培 加工技术 | 旅游 景点推荐 精品路线 | 红枣论坛 红枣文化 行业标准
 
  您的当前位置:中国红枣网 > 枣论文库 > 正文
其他区域:首页
  
怎样迎接红枣市场的黄金期
  】   来源:三农在线 发布日期:2008-2-22  浏览人数:1690  我来说两句>>  
 
  中国红业人士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树生产国和唯一的产品出口国,红及其加工品在国内消费和外贸出口方面将迎来黄金期。
  尽管专家预测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将远远高于国内产量的增长,但是令专家不无忧虑的是:我国红产业仍以销售干红为主,产品加工企业仍处在初级阶段,没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迄今为止我国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针对国际市场进行开发。

  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

  中国是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2006年树种植面积达到2250万亩,年产量250万吨,占世界树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国际贸易的几乎100%来自中国。
  据统计:1979年至2005年的27年间,我国红总产量由33.89万吨上升到230万吨,增长了6.78倍,其中自1994年以来,红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1%。红种植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以种植面积排序),新疆近年发展势头迅猛。
  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长刘孟军教授认为:国内红价格相对稳定,稳中有升是大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红价格增长约10倍,但迄今尚未出现大规模积压,售价稳中有升。
  中国红及其加工品外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国际红产品贸易额的98%以上,年出口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红总产的0.5%,其中红(主要为干)和红加工品各占一半左右,以河北红出口量最大,占60%。出口目的地主要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占出品总量的80%~90%,此外为欧美及澳洲等地华人居住区。
  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红的需求年均增长8%。2007年红的需求量为266万吨、2008年为288万吨、2009年为311万吨、2010年为340万吨。国外由于没有原料,虽然有深入的研究,但难以出现与相关的产品开发企业和产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红产品几无任何竞争的威胁。

  种植分散加工链条短

  尽管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外有几无竞争的国际市场,但中国的红产业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产业拓展的深度都还面临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红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逾40家,其中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新疆;流通主体主要是民营个体化组织和个体商贩。虽有个别企业努力打造品牌,但由于企业所处区域土地资源和行业整体规模的限制,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市场,难以产生规模市场效应。
  在红产品的延伸加工方面,历史上中国北方以自然晾晒的干制品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其他主要红制品包括酱、粉、片、酒、茶、醋、泥等,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一些企业正在实现突破: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天素”等红提纯深加工产品已经问世。

  品种更新换代普及良种化

  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专家分析:如果有关红的药用价值和工业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使红的用途得到充分的挖掘,红的生产消费就会增加,红的价格将会继续增长。
  因此,在市场不断扩大、利润仍然增长的红市场机遇前,中国应加速红品种更新换代,普及良种化,在种植中坚持苗木的嫁接化、栽植矮密化、施肥有机化、修剪精细化、病虫防治综合化、采后处理机械化、分档化、产品绿色化等,使红品质呈现高级化、多样化、绿色化、品牌化。
  在红的种植中,根据国内各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光照特点,将适宜制干的红“西进”,将鲜食品种北移,更多靠近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同时要适度控制增长规模,做到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业布局。
  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是上等的滋补食品,同时在中医药学上有很高实用价值。红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如红多糖分子、芦丁、着色剂、膳食纤维、环磷酸腺苷,提示了红深加工应向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复合饮料;二是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应用的着色剂或色素方向;三是向药品、保健品方向,对其进行深加工并与其他中草药结合、研发生产具备防治心血管病、保肝解毒、糖尿病等方面的药品将最具潜力。
下一篇:探析特色鲜枣南栽的优势及问题
上一篇:我国鲜枣产业优化创新战略构想
用户名: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我来说两句

 

 
[ 关闭窗口 ]
郑重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中国红枣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枣网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枣网 ”。
②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同本站联系。 联系电话:0312-3030010
 
 
 
  推荐企业  
·新郑市康达枣业有限公司
·攀枝花市银江安国枣业有限公司
·中国枣业信息传媒中心
·山东枣源食品有限公司
·河南省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
·张氏枣业有限公司
·兴县盛源枣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献县红枣研究会
·新郑红枣专卖
  推荐文章  
·金秋晒枣忙
·700年百年古枣树新疆安家
·昆明晋宁县30亩山西梨枣上市
·沙井镇召开“枣小食心虫综合防
·大荔县朝邑镇帮发展大棚冬枣3
·中国大枣之乡—孙家湾
·鲜食枣的保鲜贮藏关键技术
·吕梁市“运管杯”迎春书法展·
·陕北佳县红枣生产与气候条件
·260万人受惠万余远程客要多
·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在中国香港举
·第七届全国特博会在安阳开幕
·重庆启动森林城市建设 40万
·奥巴马被9岁男童“问倒”
·如何加工制作枣醋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网 | 网站地图 | 广告发布 | 枣品展示 | 枣类图库 | 本站公告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红枣网 2006-2008  技术支持:中国枣研究中心 保定市金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0312—3377660 3030010  电子信箱:
在线客服QQ:277568377   在线MSN: hongzaowa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