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特色鲜枣南栽的优势及问题 |
|
【大 中 小】 来源: 发布日期:2008-2-22 浏览人数:1376 我来说两句>> |
|
|
中国加入WTO后,迫使传统农业结构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国枣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在枣业内部结构调整中,鲜枣生产是枣业发展中的热点,大果形特色鲜枣更是热点中的新亮点。鲜枣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尤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鲜枣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引种北方大果型特色抗裂鲜食品种,已显现优势,但盲目发展鲜枣及制约鲜枣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问题值得深思。因此,我国名、优、特鲜枣品种如何利用南方天然资源优势和贸易条件,推动鲜枣规模化生产,成为颇受关注的问题。
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枣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较黄河流域五大枣区及以北枣区有较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据《中国枣树学概论》等相关资料介绍以及南方近年大量引种名特优大果形特色鲜枣的实践,证明我国南北枣树生长物候期有很大差异,其主导因子是温度(地温、气温)。除个别枣树品种外,在南方栽培的鲜枣,其根系活动、生长及萌芽、展叶、开花、挂果等物候期表现比北方要早。诸如萌芽物候期相差可达两个多月,且鲜枣在南方落叶晚,休眠期短。其次,南方大多地区降水较多,无霜期长,极端最高气温较北方偏低,极端最低气温较北方偏高,这都为鲜枣生产与品质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前提。在生产实践中,我国南方各枣区近几年不同程度地引种黄河中下游五大枣区名、优、特鲜枣品种,特别是综合抗逆性状良好并具抗裂果特性的大果形特色鲜枣,采用密矮早丰栽培技术管理,引起当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其中早熟和中早熟品种熟期提前,晚熟品种熟期延后,反季节应市特点颇具市场吸引力,展现出发展的潜在优势。例如江西弋阳县舒文峰、分宜县张细晚、湖北鄂州杜山镇蔡光、广西兴安县赵浩民、安徽怀远县路顺奎等农户近年分别引种了西安市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选育的大果形极晚熟“泾渭大雪枣”,收到了较丰厚的经济效益。普遍反映该品种南栽后,优势更强,且当年挂果,单果平均40克-70克,次年单株产量5公斤以上,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早果性和丰产性。加之枣树开花早,枣果生长期长(11月中旬成熟),其色泽、大果、品质比原产地更优;又如浙江玉环县陈金辉、云南昆明东川区唐登贵等农户,近几年分别引种该所选育的大果形超早熟“泾渭鲜枣”和“泾渭鲜脆1号”,在当地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当年栽植挂果1公斤左右,平均单果重60克以上,并从第二年起均创造了露地栽培“一年两熟(6月-7月一熟,10月-11月二熟)”反季节应市的奇迹,且单株两熟产量5公斤以上,第三年单株产15公斤以上。枣果比原产地更甜、更脆、色泽更艳,枣果是原产地平均单果27克重的2倍多。这些实例足以说明,北方名、优、特鲜枣尤以大果形抗裂鲜枣品种南栽后,其品种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可改善我国北方鲜枣应市常规,反哺北方鲜枣应市空档。因此,这一优势的开发利用,对促进鲜枣规模商品化生产,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捷径。
就鲜枣产后的市场而言,南方各地枣区具有得天独厚内需及外贸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我国内需主要消费市场除东北外,长江以南各省自身就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大城市高消费内需市场的保障,同时又可利用全国外贸重要转口地广州、香港这一地缘优势,使鲜枣走出国门,率先进入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20多个枣品消费的国家和地区,占有国际果品市场一席之地。
目前,南方鲜枣生产总体形势是喜忧参半。喜在南方鲜枣市场有需求,群众有热情,技术有潜力。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因地制宜政策措施得当,积极开拓内需及外贸市场,鲜枣生产前景将更广阔。但南方在鲜枣发展中也暴露出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一,鲜枣生产宏观调控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地区搭乘“退耕还林”政策班车,很少考虑市场对鲜枣“量”与“质”的需求,不加选择任意扩大栽植面积。据有关资料反映,一些枣区因发展太快,按传统稀植模式栽植优质合格的嫁接苗和归圃苗仅占20%左右,绝大多数用的是品质低劣的地方品种根系不良的根蘖苗,加之未能采用科学的建园栽植技术,致使成活率不足50%,甚至仅有25%左右。这种先天不足,导致成功建园推迟2年—3年,加上重结果树管理轻幼树管理的现实,造成日后优质栽培与早食丰产的极大困难,既丧失前期产量效益,又使丰产期拖后3年~5年以上。目前多数枣区幼园约占50%以上,若因忽视幼园管理而延误提前进入丰产期,其经济损失将是十分惊人的。其二,栽植鲜枣品种良莠不齐,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枣区在“热情”冲动下,出现“一哄而上”“顺大流”或“饥不择食”之势,表现为当地有啥栽啥,引种时社会上炒啥栽啥,未能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优化选择,使本地和引种的一般品种甚至较差的品种占有较大比例,相反使许多适栽名、优、特品种被局限在很小的规模。这种状况会引发枣农对鲜枣广阔市场前景的怀疑,易影响名、优、特鲜枣品种的开发利用。2002年后,鲜枣生产的势头逐渐减弱,“热情”开始降温,冷静反思其原因就是明证。其三,经营管理和新技术普及与快速发展步调不一。多数枣区沿袭传统模式管理,重发展,轻管理,普及新技术不力。建传统稀植园,留高于大冠形,管理粗放,丰产期亩产在500公斤以下徘徊,不及密矮规范化管理枣园亩产的三分之一。一些枣区为了早上市,抢好价,将鲜枣过早采摘上市,使鲜枣含糖低、口感差。人为造成鲜枣质量下降的问题,令其市场堪忧,影响未来销售前景。其四,优质特色鲜枣品种开发和市场开拓进展缓慢的瓶劲比较严重。近几年,鲜枣生产面积虽增加一倍多,个别地方也引种了抗逆性状好的传统名优特鲜枣品种冬枣、雪枣、梨枣和新选育的泾渭系列大果形特色鲜枣等,但其数量少,规模小,在鲜枣生产结构中占有比例微乎其微,这一富有市场高附加值鲜枣产品,在市场占有份额极小。在发展鲜枣生产的同时,冷链销售和鲜枣冷藏保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果品购销体制改革,未引起足够重视。面对变化的市场经济,枣果购销采取“各自为战”游击战术,枣农自发的购销组织又难以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掌握市场动态变化规律,销售不畅,价格波动大,风险加大,势必发生“枣贱伤农”的现象。两三年后,随低产枣园改造和大批幼树进入结果期,产量成倍增加,现有瓶颈状况若无大的改善,销售形势将更加严峻。
基于南方鲜枣生产发展的现状,紧迫的问题在于要立足长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防止因盲目性发展带来宏观调控方面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避免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和损失而影响枣农尽早脱贫致富。所以,立足现有基础,正视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调整发展规划和品种结构,应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面对鲜枣前景,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优质特色品牌为突破口,以效益为目的的发展思路。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使品牌品种与自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切记“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从“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思路出发,精准选择名、优、特大果形抗逆抗裂性强的鲜食品种。同时结合低产、质差枣园改造,积极调整优质品种结构,在早、中、晚熟品种合理配置中,着眼反季节应市空当,向超早熟和极晚熟两极品种发展,使鲜枣应市期提前或延后,既兼顾质量效益,又保证可持续发展。其次,行政科技资源部门要强化枣树实用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引导枣农用密矮早丰栽培技术规范化管理枣园,不断提高鲜枣质量和效益增幅,集中力量解决病虫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积极探索枣树生长促控和成熟期调控及鲜枣保鲜技术等。另外,要培植区域优质鲜枣品种主栽规模化,形成商品规模化经营,同时大力开发鲜食特色名牌产品和逐步健全产供销服务体系,增强鲜枣流通活力和竞争力。 |
|
|
下一篇:鲜食枣发展浅析 上一篇:怎样迎接红枣市场的黄金期 |
|
[ 关闭窗口 ] |
郑重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中国红枣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枣网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枣网 ”。
②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同本站联系。 联系电话:0312-3030010 |
|
|
|
|
|